十都王家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間,系十都纸商王集贤所建,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(40.5亩田),建筑面积6780平方米,单层砖木结构,有房间108间、大小天井36个、青石推槽式圆门3扇、水井2口、青石围栏雕刻鱼池3处,进排水设施完好,集南北建筑工艺精髓于一体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民宅”。前来王家大院参观的游客心中也许有这样一个疑问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能造这么大一个房子?
“建造王家大院的四大要素:资金、图纸、土地、工匠”。嵩峰乡党委书记郑明海向记者谈起了王集贤的发家史:嵩峰盛产毛竹,境内有八万亩毛竹,古代聪颖的嵩峰人在唐宋年代就知道用嫩竹造纸,当时十都的草纸非常出名,有“十都纸、五都伞、杉溪姑娘不用拣”之美誉,十都草纸远销上海,当时很多十都人做草纸生意。
王集贤当年只是一名小纸商,在生意场结识了一名上海纸商,两人甚是投缘、情同手足。有一年的秋冬季节,草纸滞销,价格跌得很厉害,来年正月,上海纸商宴请宾客,桌上除了美味佳肴以外,还有一碗腊笋干,王集贤是个知世故、明事理的人,看到桌上的山珍海味却不好下筷,只好吃我们十都很普遍的这碗腊笋干,由于没有吃其它菜,这碗腊笋干就被王集贤吃掉了,宴会散后,他的朋友被妻子狠狠地数落了一番,原来上海人最体面的一道莱就是腊笋干,那大碗腊笋干主人可是要用来招待好多客人好些天的。
他们的争吵无意中被隔墙的王集贤听到了,他的心里十分难过,第二天,他便辞去回乡。没过几天,王集贤就把四大麻袋腊笋干运到了上海,送给他这个纸商朋友一大麻袋,并向纸商朋友说明原委,那俩夫妻十分感动,从此视他为亲兄弟,上海纸商也开始教他一些经商的窍门。
同时,集贤也把另外三大麻袋腊笋干分包成十斤、八斤,送给上海的一些朋友。当时一位官场上的朋友向王集贤透露:上海的草纸有相当一部分是要运到南洋马来西亚、菲律宾那边,因为南洋那边是信佛教的国家,祭祀活动就要用草纸(即迷信纸),而这段时间上海几个主要码头都在修建,草纸运不出去,上海又用不完,所以滞销。三个月后码头就修好了,到时情况就会好转。
王集贤这个人就是有做生意的天分,捕捉到了这里面的商机。马上赶回十都,而十都这边草纸的行情很差,跌价滞销。王集贤承诺把十都三十六个坑门(两座山中间的山夹子叫坑门)、一百零八家做纸的纸槽所生产的草纸全部包销,并以高于当时市价30%的价格签订包销合同。
那段时间南洋的草纸奇缺,市场行情飞涨。码头修好后,草纸运到南洋那边,价格涨了好几倍。由于王集贤救活了十都纸农的同时也垄断了十都的草纸市场,他的生意就这样越做越大,后来达到日进斗金的程度,成为大老板。